2018年1月14日 星期日

【讀書筆記:《遇見未知的自己》】

作者張德芬是身心靈圈的名人,第一次讀她的書,發現她用簡單的故事把一些身心靈觀念包裝在裡面,而且也看過奇蹟課程的相關書籍,即使沈浸在這個領域一陣子,還是會有收穫,當然文字很淺白,也非常適合剛入門的新手。
摘錄嘉言錦句及參考書目:
「我有一副身體,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。我可以看見並感覺到我的身體,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見以及被感覺到的,並不是真正的觀者。我的身體或許疲憊或興奮,生病或健康、沉重或輕鬆、也可能焦慮或平靜,但這與內在的真我全然無關。我有一副身體,但我並非自己的身體。
我有欲望,但我並非自己的欲望。我能知曉我的欲望,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,並不是真正的知者。欲望來來去去,卻不影響不到內在的我。我有欲望,但我並非自己的欲望。
我有情緒,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。我能覺察我的情緒,然而凡是可以被覺察的,並不是真正的覺者。情緒反反覆覆,卻不影響不到內在的我。我有情緒,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。
我有思想,但我並非自己的思想。我可以看見與知曉自己的思想,然而那可以被知曉的並不是真正的知者。思想來來去去,卻不影響不到內在的我。我有思想,但我並非自己的情緒。
我就是那僅存的純粹的覺知,是所有思想、情緒、感覺與知覺的見證。」抄自《恩寵與勇氣》

「什麼是投射呢?比方說,我從小就被教導我應該是一個聰明的人,我也自認為我很聰明,所以我壓抑、否認了自己不聰明的地方。於是,我看到不聰明的人的時候,他提醒了我內在不想面對的部分,所以我特別討厭討厭不聰明的人,對他們沒有耐心。」

「同樣地,當你對某一類的人或是他們的行為,特別有意見、特別看不順眼的時候,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,也是一種逃避策略。」

「我看見我在尋求____的痛苦感受,我全心地接納這種感受,並且放下對它的需要」

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,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。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,記得,要往內看。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得舊傷又被觸碰了,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。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、不可改變、不可抗拒的東西上。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,然後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。
記得,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,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,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。所以,它可以是一個災難,也可以是一個禮物。如果你能帶著信心,給他一點時間,耐心、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,你會想享受到他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、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。

延伸閱讀:
達賴喇嘛:《快樂》、《人生的四大秘密》
奇蹟:《無條件的愛》、《寬恕十二招》
Ken Wilber 《事事本無礙》、《恩寵與勇氣》、《萬法簡史》
電影:我們懂得X(What the bleep do we know)
《當下的力量》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